正如作者所說,“在茶生活中,泡、品是兩條主線;在習(xí)茶路上,泡、品是兩大課題。我們深愛著茶,時刻在思考如何泡、怎樣品。泡品相輔相成,但泡始終是基礎(chǔ),是前提。要喝好品好,先得泡好;而要泡好,除了技巧,還得‘因需而泡’。
簡單的四個字中,對“需”的解讀則可以包涵著茶葉的科學(xué)知識、對品茶人的了解和關(guān)愛、對當(dāng)下場景的切近、對自己品鑒邊界的探索。讓我們細細道來。
從人的因素來看,分一己之需和眾人之需。如果是一己之需,那就相對簡單多了。想一想,自己這會兒喝茶,有什么需求呢?有什么目的呢?夏日午后消滯解渴與寒冬夜讀相佐,兩者之茶需,顯然是完全不同的。前者大可來一泡生普新生茶,后者則宜慢煮一壺老熟。帶困加班之時與閑暇獨處茶時光,泡茶之需有別則更加易見。前者宜大壺悶泡陳年生普或泡一杯名優(yōu)綠茶,解乏提神最重要;后者則大可隨興致定喝法,再擇茶定泡法。
如若與他人同飲,則需考慮他人之需。這不容易,但卻十分必要。考驗的是泡茶人兼而顧之的能耐。有一次我和倆茶友喝茶,兩人對濃淡要求迥異,我居其中。公道杯分湯法,無法兼顧,兩者皆不滿意。我靈機一動,采用直接出湯依次分湯法,兼顧三人濃淡之需,皆大歡喜,成為茶友會一樁佳話,也成為我用以佐證提倡“因需而泡”的典型案例??紤]眾人之需,總體而言,一要看眾人所好,二要看眾人所適,據(jù)此而“擇茶”,再在擇器、泡法上去講究技巧。例如,三五人茶聚,選三款茶,應(yīng)兼顧眾人之好。如同是愛好生普者,大家都愛中期茶,也有好品新生茶者,也有好熟普者,那可以考慮以品一道新生茶暖場,接著主品一道中期茶,再以一道老熟收尾。如席中人有不喜或不適新生茶者,分湯時可酌減湯量,以避免茶友因跟節(jié)奏而過量飲茶。
從時間因素來看,分一時之需和長遠之需。一時之需,更多時候是考慮一時興致,可擇“適口”“適心”者;長遠之需,則需考慮常飲茶的選用是否最佳,考量品飲習(xí)慣是否科學(xué)、健康。選茶標(biāo)準(zhǔn)應(yīng)以“適體”為前提,再論“適口、適心”。
從功效因素來看,如助消化之效、消脂之效、解乏之效、暖胃之效,則因效而泡。如遇“中午不睡下午崩潰”之時,那可選常飲茶中提神之茶。有個茶友每次喝完酒就喜歡喝老茶頭,因為喝起來十分舒服。這和老茶頭富含果膠、護胃,熟茶助消化又暖胃有關(guān)。
從品飲目的來看,至少可分成隨飲、細品、品鑒三類不同的目的。隨飲生活茶,顯得隨意,泡好喝好則可。如細品,則講究揚長避短,追求品飲體驗愉悅度的最大化。若是品鑒,則需客觀品泡,見長見短,有時候甚至需要通過長時間悶泡、保溫壺悶泡、煎煮等非常規(guī)方式,放大缺點,進行“吹毛求疵”式的品評。
從場景因素來看,不同的場景,其泡茶需求不同。例如,辦公室接待、酒樓用餐席間用茶、閑暇家庭日茶時光這三種不同場景下,泡茶需求是不同的。辦公室接待,用飄逸杯沖泡,也可以為來客泡上一杯香茗;酒樓用餐時泡茶,帶上私家茶,稍加用心沖泡,要比酒樓服務(wù)員泡酒樓供應(yīng)茶好上不知多少倍;閑暇家庭茶時光,則可隨意選一款家人喜好之茶,開啟常用的家庭模式泡法。
如果從茶的因素來考慮,那其“需”則基于“茶性”來考量。例如,泡普洱新生茶,宜以蓋碗沖泡;泡老茶頭,宜悶泡,最好煎煮。
凡此種種,不勝枚舉。筆者頗費筆墨,也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,泡茶之“需”,需要引起重視。
因需而泡,說到底,還是一個“度”字。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,凡事要把握一個度,過猶不及。喝茶也是一個道理。有一次,有個茶友問我一天喝茶量多少比較合適?我告訴他這因人而異,得覺察自己身體的適應(yīng)情況。我工作日一般是喝10~20g,上午3~5g,下午3~5g,晚上和家人喝一泡,單人量算起來一般就10多克。茶友一對比,感覺自己20~30g/天(上午10g,下午10g,晚上7g左右)的量多了。
飲茶有益健康,然而,這里有個大前提,就是“以科學(xué)、健康的方式”飲茶。提出“因需而泡”,期望能為廣大茶友在泡品之中“現(xiàn)知現(xiàn)覺”甚至“先知先覺”提供一點啟發(fā)、一些借鑒,更好地覺察,讓茶時光更加愉悅,讓茶生活更加健康。
本文節(jié)選自
泡無定法 因需而泡
作者丨逸品茶童
原文刊載《普洱》雜志